Search


《回憶在說謊》陳心遙
刊登於2014年6月11日《信報》副刊《視線所及》專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回憶在說謊》陳心遙
刊登於2014年6月11日《信報》副刊《視線所及》專欄

筆者正在籌備開拍的電影《愛的根源》,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是「回憶」。
我本身就是一個健忘的人,時常要靠舊同學舊朋友重拾往事,回溯起來,疑幻似真,好像發生過,又好像沒有發生過。
在電影世界,真假回憶就是一個永恆有趣的題材,由黑澤明的《羅生門》,到最近山田洋次的《東京小屋》,都是靠角色重組情節來構成故事。兩戲其中一個共通點是:為了維護自己,人類是會虛構一些回憶來騙人騙己的。《羅生門》中的樵夫,他為了掩飾自己一時貪念偷取寶石匕首的小罪,向官大人撒了個大謊,還從頭到尾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。
至於《東京小屋》,女僕所寫的自傳,一直不斷被甥孫健史質疑,選擇性記住了戰前美好的回憶,而忽視戰爭對民生的影響。不過山田洋次把原著最弔詭的結局改寫了。在小說中,女僕為了隱藏自己妒忌,自傳中故意虛構了她把信送到女主人的情夫板倉手中,板倉還真的回到紅頂小屋和女主人時子臨別相聚,直至健史在多紀遺物中發現時子未送出的信,真相才大白天下。
那麼究竟記憶可否像《潛行凶間》一樣被植入的呢?答案是可以的。1988年,美國華盛頓州的保羅英格倫是社區內出名的好好先生,還是當地一名警長和共和黨支部的主席,卻突然被兩個女兒控告在她們年幼時曾被他自己性侵犯。
起初保羅矢口否認,但當時連一直相信他的同事對保羅曾犯罪的事實深信不移,在警方疲勞式轟炸和重複的案件重組審問後,保羅開始對自己的記憶力懷疑,及自己的人格自信開始崩潰,開始供稱自己不記得有否做過,寧願相信女兒並沒有說謊。
之後六個月的囚禁中,警方的心理學家告訴他可能壓抑了自己的記憶,於是以催眠助他「重組記憶」。最後保羅在沒有任何其他證供的情況下,自白認罪,殊不知,他自己無供述的犯案細節,和女兒的證詞完全不同,甚至出現自相矛盾的內容,卻在保羅深信自己曾犯案,向其律師堅持要認罪而被送上法庭。
回憶是可以被植入的。當不斷有人告訴你,你要忘記過去,放下包袱,面向將來,請小心!是不是有人想你淘空腦袋,再塞進虛構的回憶進去呢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View all posts